拉斯维加斯娱乐城

您所在的位置: 人才培养

人才培养

园林学子执笔绘太行,八日写生展自然画卷—聊城大学园林专业开展美术写生实习

2025年9月21日伊始,聊城大学2024级园林专业学生在戴保国,邱乾栋,邢风璇,王志保,王硕硕老师的带领下,于太行山深处支起画架,开启为期8天的风景画写生实习。

01初入太行:从手足无措到渐入佳境

图片8.png

太行大峡谷作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,断崖高起、群峰峥嵘,石板岩镇内石街、石院、石楼依山而建,百年古村与自然山水交融,构成“山、水、植物、建筑”共生的自然景观,为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写生素材。

图片9.png图片10.png

“第一次面对真实的山水民居,手里的画笔都发沉。”一同学的话说出了我们写生初期的共同困惑:如何将立体山石转化为平面线条?怎样平衡建筑与自然的画面关系?针对疑问,带队教师们迅速开启实景教学模式。我们走进草庙村,沿青石板路研学石径与丛草的搭配逻辑、溪流与民居的空间关系;又通过示范改画、集体研讨,拆解透视效果、明暗表达与色彩运用技巧。从晨光中尝试勾勒房屋轮廓,同学们逐渐突破“复制风景”的误区。当我们意识到要让石屋的线条‘融入’山的肌理时,第一幅完整的作品便成型了。这一步成为我们“从无从下笔”到“得心应手”的写生蜕变。

图片11.png图片12.png

02 深入村落:在自然人文中汲取力量

图片14.png

穿行于西乡坪村的林石公路,是一堂生动的“精神实践课”。这条由石板岩镇的人们仅凭锤铲双手在花岗岩上开凿的道路,峭壁凿痕至今清晰,其蕴含的坚韧精神激励着我们攻克绘画难关。此时我们已褪去生涩,主动探索技法:用短密线条表现石板粗糙质感,以明暗对比凸显建筑立体感,借“黑白灰”展现山峦层次。遇到瓶颈时,大家围坐在古槐下开展“现场研讨”,你指点透视偏差,我建议简化植物衬托建筑,在互帮互助中破解难题。石板岩镇“石为瓦、石作墙”的特色民居,成为我们理解园林“师法自然”理念的鲜活案例。我们深入调研古村落,记录石碾、古槐、老柿树等具有生活温度的素材,解码当地人们就地取材、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态营建范式。

03 沉淀成长:从画得像画得有魂

图片17.png

具有“画家村”俗称的高家台村的底蕴与太行大峡谷的人文精神,给我们的作画带来了深度启发。我们的创作视角愈发多元:有人凌晨登顶画云海日出,有人午后蹲坐溪边描摹水石互动,有人聚焦村口解析老树与石屋的构图关系。

图片18.png

图片19(1).png

沉淀今日,蓄力明朝

每日晚间的“点评会”更像是一个加速器,餐桌秒变课桌,专业老师与研究生助教们认真点评作品,从透视原理到明暗搭配,从构图逻辑到情感表达,精准的点出了每幅作品的改进方向。通常过了晚上九点半,民宿内仍灯火通明,我们精心修改老师点评后的作品,并沉浸在专注的绘画创作中。以往我们总想着“画得像”,现在升华到“画得有魂”境界,其太行的坚韧、古村落的质朴,都藏在我们的笔触里。

图片20.png

优秀作品

WPS拼图0.png

WPS拼图0.png

WPS拼图1.png


八天写生落幕,我们的画夹里装满数幅作品。通过本次风景画写生实习,在老师们的全程陪伴、同学们的互帮互助下,我们不仅掌握了绘画技能与专业认知的双重突破,而且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太行大峡谷不仅是自然风光的殿堂,更是红旗渠精神和“扁担精神”的发祥地。这片热土以其雄浑身姿与精神底蕴,在我们心中种下“向自然学习、为生活设计”的种子。聊城大学园林专业,未来可期。

图片28.png

(审核 褚鹏飞)